编者按:为全方位展示医院在技术创新、管理变革、质量提升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在第8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泰安市肿瘤医院推出【医脉新章】栏目,旨在以科技创新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精细管理重塑医疗运行模式,以质量为本守护患者健康和安全。接下来,让我们透过一个个真实的工作场景,去见证这群年轻人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驱动下,不断传承、创新,奋力书写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位优秀的医者,当如持灯者——左手擎着医德的温度,以仁心为尺,丈量对生命的敬畏,让沟通有体谅,处方含温情;右手握着医技的锋芒,以技术为刃,破解病痛的迷局,让诊断有依据,治疗有底气。二者共生共荣,方显医者本色。
李梁,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放疗五科(姑息治疗科)主任,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2014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进修一年,一直从事肿瘤放化疗及姑息治疗。兼任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放疗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放疗医师分会青年委员、泰安市医师协会肿瘤放疗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擅长常见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及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
德艺双馨德为先
众所周知,肿瘤这种慢性迁延性疾病,需要反复住院,反复治疗。放疗五科收治的病人大多数来自农村,从医二十年,李梁亲眼目睹了罹患肿瘤对于个人和家属所带来的负担,甚至会拖垮整个家庭。因此,李梁总是根据病人经济状况,量身定制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曾有每月百元抗癌方案,以姑息处理替代药物治疗、用安宁疗护抚慰临终患者等举措,被业内广为称赞。
百元抗癌方案,在绝望之处点亮患者希望之灯。“医生,我们实在借不到钱了……”肺癌脑转移患者周某家属的哽咽,刺痛了李梁的心。面对动辄数万的化疗方案,这个农村家庭早已无力承受。当周某辗转多地却治疗无效来到放疗五科时,李梁没有放弃,他查阅文献,参考指南,组织科内小组讨论,最终锁定一种月费用仅一二百元的替代方案。半个月后复查,周某脑部转移灶明显缩小。这个“百元方案”,宛如一缕微光,成了照亮患者绝望深渊的微光。
“很多农村病人都是卖了粮食、卖了树来看病,我们要体恤老百姓的不容易,既要看好病,还要给他们省钱才行。”李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无药可救”遇上姑息治疗,心理疏导见成效。晚期肺癌患者张某的经历,曾让许多医生束手无策。肺癌晚期多发肺、脑转移,所有化疗、靶向药都因耐药相继失效。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李梁。令人意外的是,李梁开出的“处方”里竟然没有新药,而是细致的生活改造计划:调整饮食结构、建立规律作息、坚持适度运动、配合心理疏导。
“李主任说这是姑息疗法,我们当时也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谁知道病情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张某坦言。然而一年半后复查,影像报告显示肿瘤竟保持稳定。
李梁介绍,“肿瘤耐药并非终点。人体内在环境——免疫状态、炎症水平、代谢平衡,会极大影响肿瘤行为。调整生活习惯的本质是重塑‘抗癌土壤’。”
姑息治疗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让患者在面对严重疾病时,能尽可能舒适、有尊严的生活,或者安详的离开,而不是过度治疗。
技效双彰技为峰
在放疗技术上,李梁带领团队摒弃传统放疗的局限性,积极开展个体化放疗,明确每种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对靶区重点区域提高剂量精准打击,并联合免疫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方法,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规范诊疗与科室提质增效双兼顾。李梁团队在实施肿瘤规范诊疗的同时,注重患者生活习惯、心理、体力等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他在深耕临床放疗的同时积极进行课题研发,带领团队研发课题《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上纵膈淋巴转移的临床研究》,2024年获泰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步加量放疗联合化疗治疗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胸上段食管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是2025年泰安市科技创新发展项目(政策引导类)的立项课题。
一名优秀的科主任,不仅仅需要治病救人,还要擅长管理。近几年,科室通过调整病人结构、医保DIP付费、控制药占比、耗占比、缩短平均住院日等举措,各项考核指标均优于目标值,实现了科室医疗质量运营的良性循环,病人满意度也保持在新高。
从医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样的肿瘤,同样的治疗方案,为何有人能生存数十年,有人却仅仅生存数月?李梁对长期与瘤共存的患者喜欢“刨根问底”,他制定“长生存者追踪计划”,试图解开这个医学之谜。答案指向一个常被忽视的维度——患者自身的生活习惯与生命状态。
他跟踪发现,生存期远超预期的患者,普遍拥有积极心态、坚持运动、饮食均衡、家庭支持良好。“这不是玄学,”李梁强调,“压力激素促进肿瘤生长已被证实;运动提升免疫功能、改善代谢;营养状态直接影响治疗耐受性。”团队将观察结果转化为系统干预方案,纳入心理评估、营养指导、运动处方,让生活方式治疗成为肿瘤防治的“第四驾马车”。
“癌症并不可怕,接受就是最好的态度。让每个家庭,无论贫富,都能有尊严、有希望的选择治疗方式,是医者的责任。”他如是说道。
对医德医风的考量,实则是对做人、做事的考量。做人朴实无华,做事实实在在,行医却精益求精。从医没有终点,唯有日复一日的耕耘与探索——这就是李梁。
文:和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