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方位展示医院在技术创新、管理变革、质量提升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在第8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泰安市肿瘤医院推出【医脉新章】栏目,旨在以科技创新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精细管理重塑医疗运行模式,以质量为本守护患者健康和安全。接下来,让我们透过一个个真实的工作场景,去见证这群年轻人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驱动下,不断传承、创新,奋力书写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王书山,副主任医师,九三学社社员,介入科(肿瘤微创科)主任,毕业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微创特聘专家。兼任亚洲冷冻治疗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转化医学会肿瘤消融分会副主任委员,省健康管理协会肺结节全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童血液与肿瘤分会常务委员,省医师协会肿瘤微创分会常务委员,省患者安全管理协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泰安市医学会肿瘤微创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肿瘤微创个体化多元化诊疗,肿瘤血管内介入,纳米刀、靶向刀、冷热复合消融、腹壁静脉输液港植入、上腔静脉滤器植入等。
在泰安市肿瘤医院介入手术室的无影灯下,王书山的目光穿透影像屏幕,锁定患者肺部一个仅3毫米的微小阴影。他操控着纤细的穿刺针,如同微雕大师般,以毫米级的绝对精度,在呼吸起伏的肺叶间稳稳刺中目标。一次成功活检,确诊早期腺癌——这不仅是精准的微创操作,更是王书山所带领的介入科(肿瘤微创科),将新质生产力理念深刻融入肿瘤诊疗实践的生动缩影。
技术尖兵:从毫米级穿刺到“冷热刀锋”,引领区域微创前沿
作为泰安市肿瘤医院介入科主任,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特聘专家,43岁的王书山早已是区域肿瘤微创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专业履历,本身就是一部肿瘤微创介入技术发展的“进化史”。
近几年,他率先在泰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标志性技术:纳米刀(不可逆电穿孔)消融、靶向刀(冷冻消融)、冷热复合消融(将冷冻与热消融优势结合)等,为疑难位置、高风险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他精研各种消融技术(冷冻、射频)和放射性粒子植入,尤其擅长对肺部微小结节、邻近大血管或关键脏器的“刁钻”部位肿瘤进行活检和微创根治。这份毫米级精度下的从容,源于数千台手术的淬炼,也让他成为多家省、地市级医院争相邀请的会诊专家。
“零事故”奇迹:两千台手术背后的安全密码
2022年,王书山受命担任科主任。他迅速着手建立独立的介入病区,致力将其打造为泰安市肿瘤微创诊疗核心平台。科室发展迅速,床位使用率长期维持在100%以上,成为医院学科建设的标杆。很多肿瘤病人慕名而至。
数据最具说服力:2024年,王书山团队完成的微创介入手术高达864台,其中代表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三、四级手术占比48.5%,人均介入手术量领跑全市。近两年累计完成的介入手术(包括外出会诊手术)超过2000台,真正实现了零差错事故、零医患纠纷。
“介入手术往往是在生命禁区‘跳舞’,容不得半点闪失。”王书山深知肩上重担。这份遥遥领先的安全成绩单,源于他对流程近乎苛刻的规范、对团队协作的精细打磨以及对每一项操作细节的极致追求。平时,他既能沉下心钻研思考,又擅长动手实践,经常将想法转化为具体成果。由王书山主导的全国输液港植入规范化培训班手术带教,更是将安全至上的理念和标准化操作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在肿瘤诊疗中的多维实践
王书山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远不止于单一技术的引入。他构建的是一个融合精准、微创、个体化与多元化的现代肿瘤诊疗体系:
血管内精准打击:从肝癌的精细TACE(载药微球精准栓塞)到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他将血管介入治疗提升到精确制导水平,最大化杀伤肿瘤并保护正常组织。
生命通道专家:他是输液港植入领域的权威,精通胸壁、上臂、腹壁乃至椎管内等各种复杂位置港体的植入,为长期化疗患者建立安全、便捷的生命线。处理肿瘤并发症更是科室的常规强项,如食管支架植入、肠梗阻导管置入、PTCD(胆道引流)等。
多维技术融合:拥有15年调强放疗与近距离放疗经验,使他能打破学科壁垒,为患者制定最优的“介入+放疗”综合治疗方案,将个体化治疗理念落到实处。
向新而行:区域协同与学科未来的探路者
王书山的肩上,还承载着众多重要的社会职责:亚洲冷冻治疗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这些身份不仅是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是推动区域乃至省市肿瘤微创技术发展、规范化和学术交流的桥梁。
“新质生产力在医疗领域,核心是以创新技术和创新模式,提供更精准、更安全、更可及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王书山这样理解他的使命。他带领的科室,不仅用硬核的技术实力和卓越的安全管理赢得了同行敬重、患者信赖,更以其锐意进取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医疗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它体现在毫米级穿刺针尖的微颤,回荡在冷热消融的精准能量场中,更深深烙印在两千台手术“零事故”的坚实承诺里。
在守护生命的禁区,王书山团队正以科技为刃,以责任为盾,持续书写着肿瘤微创领域的“新质”篇章,为更多患者点燃希望之光。
文:颜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