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新章】殷青山:砥砺深耕十余载 镜艺精进护民生
发布日期:1753064003293 阅读:23

编者按:为全方位展示医院在技术创新、管理变革、质量提升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在第8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泰安市肿瘤医院推出【医脉新章】栏目,旨在以科技创新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精细管理重塑医疗运行模式,以质量为本守护患者健康和安全。接下来,让我们透过一个个真实的工作场景,去见证这群年轻人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驱动下,不断传承、创新,奋力书写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殷青山,副主任医师,超声内镜技术专项负责人,毕业于滨州医学院。兼任泰安市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泰安市医学会消化介入委员会委员。擅长消化内镜精查及内镜下治疗,呼吸内镜检查及介入治疗。

在泰安市肿瘤医院,有这样一位医者:他手持内镜,在方寸之间施展“绣花功夫”,为消化道、呼吸道疾病患者开辟微创治疗新路径;他在疫情来袭时冲锋在前,用坚守与担当诠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从医十余载,他以执着坚守践行医者使命,以创新突破推动学科发展,在消化与呼吸内镜诊疗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专业篇章。

专业资质深厚,荣誉彰显担当,24小时不打烊的坚守者

作为副主任医师,殷青山在专业领域的深耕获得广泛认可。他积极参与区域消化医学领域学术交流与行业建设,在泰安市癌症防治科普与早癌筛查岗位技能竞赛中,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精准的临床判断,斩获个人特等奖,展现出在癌症防治领域的深厚造诣。

疫情期间,殷青山挺身而出,以“白衣执甲逆风行,悬壶济世护苍生”的担当,24小时坚守诊疗一线。当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诊疗需求激增,他每天负责为住院及门诊患者完成支气管镜诊疗,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关键时刻不辱使命,认真完成医院交付的每一项任务。

从专业领域的深耕不辍,到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殷青山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专业是他守护生命的底气,担当是他面对挑战的勇气。这位“24 小时不打烊”的坚守者,始终在医学道路上砥砺前行,用热爱与责任书写着属于医者的荣光。

深耕内镜领域,铸就专业高地超声内镜的创新

精湛的医术源于持续的学习与实践。殷青山深知,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唯有不断精进,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为此,他先后奔赴国内顶尖医疗机构进修深造:在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他系统学习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从基础操作到复杂手术,每一个步骤都反复揣摩、勤加练习;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及山东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他专注钻研呼吸内镜介入诊疗技术,跟随国内知名专家学习硬质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等高端技术的操作精髓。

十余载的学习积累,让他在消化与呼吸内镜领域实现了“双精通”,这份专业能力也转化为推动科室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科室的中坚力量,殷青山亲眼见证了内镜科的快速发展:从起初内镜科年检查量不足200例,设备陈旧、技术单一,难以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到今天年手术量数十倍的翻跃。科室引进先进内镜设备,组织团队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带教年轻医师;积极拓展诊疗范围,实现从常规检查逐步向三、四级高难度手术突破。

记得科室开展首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时,殷青山精准操控内镜刀剥离病变组织,术后又守在患者床边观察病情变化,直到确认安全才松了口气。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的“驾轻就熟”,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如今,内镜科已常规开展各类三、四级手术,年均手术量突破2000例,成为区域内颇具影响力的内镜手术科室。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着他们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坚守与创新突破。

精研诊疗技术,践行医者仁心,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殷青山形成了“精准、微创、安全”的诊疗理念,尤其在消化与呼吸内镜的精查及介入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消化内镜方面,他擅长通过精细检查发现早期病变,并实施精准的内镜下治疗。无论是针对食管、结肠狭窄的内镜下扩张术,还是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他都能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复杂的消化道肿瘤,他创新采用内镜下肿瘤挖除术(ESE),在保留器官功能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肿瘤,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他还擅长食管支架置入、食管/结肠梗阻射频消融术,以精准操作减少患者痛苦,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在呼吸内镜领域,他的技术同样精湛。从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到高端的硬质气管镜操作,从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BAL)到经超声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EBUS-TBNA),他能精准完成各类检查,为肺部疾病的诊断提供关键依据。在介入治疗方面,针对气道狭窄患者,他熟练开展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对于气道内肿瘤,他采用高频电、氩气等多种内镜下治疗手段,有效解除气道梗阻,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从医十余载,殷青山始终以“患者至上”为宗旨,用手中的内镜为患者点亮健康之光。他常说:“内镜是医生的‘第三只眼’,不仅要看到病变,更要看到患者的期盼。”这份对医学的敬畏与对患者的责任,让他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医院内镜诊疗工作的中坚力量。


文:陈双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