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方位展示医院在技术创新、管理变革、质量提升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在第8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泰安市肿瘤医院推出【医脉新章】栏目,旨在以科技创新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精细管理重塑医疗运行模式,以质量为本守护患者健康和安全。接下来,让我们透过一个个真实的工作场景,去见证这群年轻人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驱动下,不断传承、创新,奋力书写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化疗二科的病房里,总有一个忙碌而坚定的身影穿梭在病床之间,她就是化疗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山燕,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当代肿瘤内科医生的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这位将“精准治疗”刻进职业生涯的医者,在抗癌战场上,为患者构筑起一道融合现代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生命防线。
深耕临床:在精准诊疗中筑牢生命防线
2008年,张山燕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毕业后,选择投身于当时尚属新兴学科的肿瘤内科。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张山燕就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刻进了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瞬间。从事恶性肿瘤临床诊疗多年,她在综合治疗的实践中积累了扎实而丰富的经验。在她看来,肿瘤治疗从来不是单一手段的孤军奋战,而是多学科、多方法协同的系统工程。
“每个肿瘤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病情特点、身体耐受度、基因状态甚至家庭经济状况,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走向。”这是张山燕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理念的生动注解。
为了让每个方案都精准适配患者需求,张山燕养成了“泡在病房”的习惯。她总会逐行核对检查指标,对比历次影像报告,在数字中捕捉肿瘤进展的蛛丝马迹。在优化治疗策略、减少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张山燕形成了独特的诊疗特色:化疗期间精准控制给药速度,配合止吐、护胃等辅助治疗;靶向治疗时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免疫治疗中提前预判潜在相关不良反应,从饮食、作息等方面给出个性化指导。
精进不休:在学科前沿中拓展治疗边界
“肿瘤治疗领域日新月异,只有紧跟前沿,才能为患者提供最规范、最高效的诊疗服务。”这是张山燕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作为科室主任,她始终秉持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的利器。
专业的精进离不开学术平台的支撑。张山燕身兼山东省疼痛医学会肿瘤化疗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伦理学会肿瘤多学科分会常委、山东省医学会、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科医师分会委员等二十余项学术职务,借助平台,她学习前沿知识,分享临床经验,助推区域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
作为科主任,张山燕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她在科室推行“每周一学习、每月一病例”制度,鼓励年轻医师参与学术研究,支持护士团队开展专科护理培训。在她的带领下,科室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人文相伴:在医患同心中共筑希望之光
张山燕常说:“我们的‘武器’是药物和技术,但治疗的核心是‘人’。”在她看来,医生的职责不仅是制定治疗方案,更要成为患者的心灵支柱。
查房是张山燕与患者交流的重要时刻。每天上午,她都会逐一查看病人,除了询问病人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她还会留出时间与患者聊聊家常。“今天胃口怎么样?”“昨晚睡得好吗?”“孩子最近打电话了吗?”这些看似平常的问候,却能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
为了让患者更好地理解治疗方案,张山燕练就了通俗化解释的本领。她把化疗比作“全身清扫”,靶向药比作“精准制导导弹”,免疫治疗比作“激活自身军队”,用生动的比喻化解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很多患者害怕化疗的副作用,其实就像打仗会有损耗,我们会提前做好防护,把副作用降到最低。”这样的解释,让无数患者放下了心理包袱。
在科室管理中,张山燕推行个体化沟通制度:对年轻患者,侧重讲解治疗与生活质量的平衡;对老年患者,用更直白的语言说明治疗流程;对经济困难的家庭,主动推荐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作为泰安市抗癌协会心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张山燕还十分关注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
初心不改:在平凡坚守中书写医者担当
化疗科的日常,没有外科手术的惊心动魄,却有着日复一日的精细与坚守:精准到分钟的给药时间,对化疗呕吐的及时处理,对不良反应的密切监测,对每个检验指标的反复核对。张山燕说:“肿瘤治疗就像一场持久战,胜利往往藏在细节里。”
多年来,她养成了早到半小时、晚走半小时的习惯。提前查看患者夜间病情变化,梳理当天治疗重点;下班后再巡查一遍病房,确认患者无特殊情况后才离开。遇到紧急情况,她更是随叫随到。作为中共党员,张山燕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她带领团队走进社区开展肿瘤防治科普讲座,到乡镇卫生院进行义诊。
从医多年,张山燕获得“泰安市优秀医师”“岱下好医生”“医院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但对她而言,最大的奖励是患者的康复。“每次在街上遇到康复的患者,看到他们带着笑容打招呼,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医者最真挚的初心。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抗癌路上,张山燕和她的团队,将继续以精准医学为矛,以人文关怀为盾,为更多患者守护生命之光。
文:陈双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