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满足肿瘤患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提高护理服务,同时响应国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号召,针对肿瘤放化疗患者不 良反应,医院中医科自2013年起,开展多项中医适宜护理技术,成熟发展并推广至全院应用,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普遍不高,放化疗仍是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发生一些毒副反应,如化疗患者最常见的不 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化学性静脉炎等。放疗最主要的副作用是皮肤反应、骨髓抑制等,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做好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病情观察,及早预防和处理放化疗副反应,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中医倡导辨证用药原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中医中药在改善症状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胃肠道反应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不 良反应,对于化疗相关性呕吐、便秘患者,研究发明了“蓉黄止吐脐贴”方剂,于化疗前1小时贴敷于患者神阙穴、双侧天枢、关元、中脘部,贴敷6小时,化疗结束停用,有效降低了恶心、呕吐反应,保证了治疗期间的营养摄入。
化疗药物对静脉刺 激性强,容易发生化疗性静脉炎。一方面,医院积极开展PICC置管技术,应用深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确保安全;同时,针对部分仍需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2018年开展中药塌渍技术,将自制药膏涂于纱布上,输液时敷于穿刺点上方至输液结束。该药膏具有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等功效,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
化疗药物草酸铂、紫杉醇,所致的神经毒性非常普遍,尤其是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发生率>10%,其中85%~90%表现为外周感觉神经毒性,患者会出现四肢末端及口周感觉异常或迟钝、下颌痉挛、舌头感觉异常,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的耐受性。通过论证,研制了专用的熏洗包,针对此类患者,采取中药熏洗法外治法,通过局部外洗,起到活血通络,温经散寒的作用,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达到了以外治内之效。
针对放疗患者干性皮肤反应我们采取冰片+芒硝外敷法达到消肿、止痛、清热作用,保证了患者的治疗进程。
对于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研制了“升血贴”方剂,将自制的升血贴贴敷于患者三阴交、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达到补元气、和脾胃、益气补肾养血的目的。
医院加强了护理人员中医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分批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的护理人员“西学中”培训。对已开展的技术,制定了标准、流程,将中医适宜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中医适宜护理技术与常规护理交汇融合,继承中医传统文化,彰显了优质护理品味,提升了护士价值,真正做到了“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